根据《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精神障碍可分为16大类,如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我国心理健康产业初期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蓄力于人才培养。自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国家战略关注,相关政策从宏观指导逐步细化为平台与机构的建设、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相关规范等都将有利于我国心理健康产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时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其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资料图)
心理健康,同躯体健康相对应,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包含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认知效能、适应能力五大维度。从医学诊断的角度,当心理状态异常且有病理症状时,则称作精神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发布的《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近10亿人患有精神健康疾病;在新冠疫情暴发的2020年,全球抑郁和焦虑患者增加了25%。然而,只有2%的国家卫生经费和不到1%的国际卫生援助用于精神健康领域。此外,世界各地的社区和护理系统中普遍存在对精神卫生问题患者的污名化、歧视等行为。
按照这份报告的说法,全球每8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类疾病;冲突地区情况更糟,大概每5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精神健康问题。在高收入国家,逾7成精神病病人可以得到治疗;而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仅为12%。
有一组数据表明,美国每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还不包括一些家庭的私人心理医生或者咨询师。而且,心理治疗在美国也纳入国家社会保障,相关费用可以申请保险。而在国内,即使按照美国的心理咨询师的人均服务水平,也远远落后于美国,人才缺口可能超过50万。
心理保健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根据《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精神障碍可分为16大类,如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我国心理健康产业初期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蓄力于人才培养。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20年有94%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比12年前提高5.4个百分点,说明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认知基础。
相比发达或高收入国家,我国精神卫生诊疗资源同样有一定差距,精神科医护人员、设施数量、资金投入都相对不足,加之公众认知、社会偏见等观念影响,患者就诊的积极性和依从性不高,导致仅有少数精神疾病患者接受过治疗。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心理保健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分析:
中国心理健康行业人才缺口较大,心理学专业本硕博毕业生远少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时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培养能力有限,据2022年9月数据,国内仅有23所高校进入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排名前1%,其中最高排位北京大学仅位于全球第225名。
从我国心理健康产业规模来看,据统计,近10年,全国存续心理咨询机构累计超过10万家,每年平均增速在40%以上。
目前国内心理保健治疗机构主要有三类:医院心理保健门诊、高校心理保健中心和社会民营心理保健机构。一般来说,神经症或较严重情绪情感障碍患者可选择医院心理门诊进行治疗;情感问题或一般性社会适应不良可选择社会心理保健机构;学习障碍、青春期困惑青少年可选择高校的心理保健中心。
心理保健行业现处于成长期阶段,行业在加速市场化竞争,各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国内市场竞争尚有提升空间,但市场潜在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可观。可以预见的是,如同国外的发展趋势,今后中国心理保健产业的职业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与资格的标准化将是发展的重点。
从市场角度来看,资本对于心理健康行业的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将视线瞄向这一领域。多家企业获大额融资,明星机构纷纷入场。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想要了解更多心理保健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心理保健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心理保健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心理保健行业的市场规模、心理保健市场供需求状况、心理保健市场竞争状况和心理保健主要企业经营情况、心理保健市场主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对心理保健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