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美丽宜居的画卷。不少在华工作的外国友人见证了中国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努力和成果。近日,3位外国友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他们在中国乡村的生活和见闻以及他们眼中的山乡巨变。
“不但有绿水青山,生活也越来越便利”
(资料图片)
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钱坞村,青砖黛瓦,翠竹环绕,好不惬意。漫步村中,毛竹被做成景观小品,农具变身雕塑,旧家电、老家具成了文化礼堂里的展品……风格各异的艺术装置和题材多样的墙体彩绘装点着村庄,加上天然好风光,这里成为不少城市居民体验田园风情的好去处。
“我们瞅准了艺术改变乡村的发展渠道,把这里打造成网红艺术村。以前村民以砍伐毛竹、种植茶叶为生,现在纷纷开办农家乐、民宿,卖起土特产,腰包也鼓了起来。”埭溪镇党委副书记莫芬芬欣喜地说。
远处重峦叠嶂,白云悠游在山间;近处村民正在弯腰劳作,一派忙碌景象……村中墙绘《农场》,是一处热门打卡点。它的创作者是来自伊朗德黑兰的青年艺术家迈赫拉兹·卡拉米。
卡拉米今年29岁,2012年从马来西亚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大学深造。2016年,他到湖州旅游,被钱坞村的绿水青山深深吸引。“这里简直就是我想象中世外桃源的样子。”卡拉米干脆留了下来,在这里开设绘画工作室,把家也安在这里。
初见卡拉米,他正在雕刻木牌,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这是我为村里农具店制作的艺术招牌。能为村民服务,我感到很开心。”他说,当地政府很重视乡村建设,镇政府和村两委非常支持他的艺术创作,村中美景、村民和谐友善的氛围很能激发创作灵感。除了设计墙绘,他还应村民要求帮助设计农产品外包装,为村里做环境设计和公共艺术策划。
“在这里生活,不但有绿水青山,生活也越来越便利。”卡拉米说,这些年,当地一直在推动乡村地区的环境整治,效果很明显。他回忆说,自己刚到埭溪镇时道路还不那么平坦,如今,平整的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村里干净整洁,卫生院、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在卡拉米看来,美丽的乡村引来了客流、物流和信息流,让曾经偏僻安静的小村庄越来越热闹。
“村中还修建了文化礼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了。这是当地政府的一项创意之举。”卡拉米说,当地政府注重人们的精神需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文明乡风民风。村民生活富足、精神富有,他也有了更多创作灵感来源。
“每次来这里都感到放松和喜悦”
春回大地天气暖。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的“十里渔湾”迎来了不少钓鱼、骑行、赏花的游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外籍教师阿什维尼·库马尔几乎每周都会来这里钓鱼,同时为自己关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研究课题寻找思路。
从空中俯瞰,蜿蜒的公路两旁,鱼塘星罗棋布,“十里渔湾”因此得名,成为近年来泸州城郊热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发展精养连片养殖示范塘,做足“水上文章”,还种植黄桃、桑葚等水果和樱花、梅花等观赏花卉,打造四季花海,人气越来越旺。大冲头村从昔日的贫困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
“生态环境好,宜居又宜业,这里的乡村充满希望。”库马尔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一名钓鱼爱好者,他3年前第一次来到大冲头村,被当地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氛围所吸引。他说:“公路、网络等乡村基础设施完备,村容村貌整洁,人居环境舒适度很高,村民热情友好。每次来这里都感到放松和喜悦。”
库马尔和一些村民成为朋友,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老库”。“常听这里的人说日子越过越好。在我看来,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库马尔说,现在村里人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参加渔业合作社、发展果园和观光园、开办农家乐和旅店。村集体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提高道路绿化率、改建健身步道、设计修建居民院坝和公共院坝等,还建成100多户美丽庭院,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更多机遇。
龙马潭区委常委、副区长陈思伶告诉记者,当地通过举办松滩湖环湖马拉松赛、乡村文化旅游节、烹饪大赛等活动,迅速打响了知名度。2022年,大冲头村吸引游客4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2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相辅相成,良好的政策规划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骑上电动车,沿着大冲头村通村公路一路骑行。两旁水面波光粼粼,一丛丛芦苇随风摇曳。不远处的水田里,村民正操作无人机进行播种作业,谷种入水激起点点涟漪。库马尔设想,是否可以将村里每一个鱼塘的水质检测、水氧调节、温度监控等设备通过物联网连接在一起,再启用无人机投喂鱼儿?他希望,未来可以开展鱼塘智能化管理研究,为当地发展出一份力。
“家乡美起来、富起来,青年人更愿意留下来”
两岸山耸,一湾碧水。金沙江上,鲁地拉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形成了一段水流平缓的广阔江面。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就位于此地。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的干热河谷气候,十分适宜发展林果产业。2017年,美国人江子渊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后来到这里,种起了牛油果。7年来,他开办的纯绿生态农庄初具规模,也见证了一个生态宜居乡镇的发展。
涛源镇位于生态保护至关重要的库区,是一个移民搬迁安置大镇。为促进社会、生态、经济均衡发展,当地结合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发展了软籽石榴、沃柑等10万余亩林果产业,让移民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江子渊推广种植牛油果,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告诉记者:“当地水利条件不断改善,牛油果田可以得到及时灌溉。在协调审批手续、联系用水用电等方面,当地政府也帮了很大的忙。”
一些农户跟着江子渊种上了牛油果。除了开展技术指导,他还给农户提供牛油果新品种幼苗,从农户手中收购牛油果,为种植农户开辟了增收新途径。当地政府还积极牵线搭桥,让牛油果种到了云南保山、大理以及四川攀枝花等地区。
这些年,江子渊对云南乡村物流设施的改善印象深刻。“得益于高速公路和乡村道路的修建,以前去丽江市区要花5小时,现在只需要2小时。”他记得,刚到涛源镇那会儿,不少乡村都在修路。现在,通村公路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村民进出,村里的农产品、自己种的牛油果都能十分便捷地从永胜县运送到国内各大城市。
江子渊告诉记者:“不少村民都是从偏远山区搬迁而来,通过移民安置,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随着村里人口的增加,快递站也越来越多,不少农用物资都可以在网上采购。网购已经成为村民的日常。”江子渊说,这几年随着交通和互联网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也不断成长,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提升:“村子里,很多农户加盖了两到三层的楼房,住得更宽敞,家用电器更多了,有的还添置了小汽车。借着高速路通车、客流增加的机会,还有人开起了饭店。”
“家乡美起来、富起来,青年人更愿意留下来。”江子渊说,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一些青年人选择留在村庄,乡村有了更多活力。身处自然环抱之中,从事热爱的事业,这样的生活让江子渊感到十分舒心。傍晚山间,暖风徐徐,他会带着孩子出门遛弯。“村里人聚在空地上跳舞,特别热闹!”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05日 03 版)